汉孝献帝|吕蒙自掏腰包给东吴养军队,图什么?

汉孝献帝建安五年(200),“小霸王”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承袭父兄基业,成了江东政权的新任“话事人”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初登大位,自然想大展拳脚;于是没过多久,这位少年主公就下达了一项命令:阅兵 。
汉孝献帝|吕蒙自掏腰包给东吴养军队,图什么?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东吴军队阅兵 。来源/电影《赤壁》截图
消息传出后,不少将领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新主公面前好好表现一番;然而,刚刚升任为别部司马的吕蒙,此刻却犯了难 。思来想去,吕蒙只好舍下面皮,向三两好友借了些钱,又赊账为麾下亲兵置办了统一的绛色服装与绑腿 。功夫不负有心人 。孙权阅兵时,见吕蒙的军队“陈列赫然,兵人练习”,非常高兴(大悦),乃“增其兵” 。
主公给麾下将领增兵,即表示对他的器重;而吕蒙日后也的确成了孙权的心腹爱将 。但孙权对吕蒙的器重,也可能是一份“负担” 。对后者而言,他将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先前改良军备的钱,尚未还清;新增兵员的军费,又将是一笔巨大开销……
自掏腰包:养兵与政治待遇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吕蒙也不例外 。孙氏割据江东初期,其麾下将领有“养兵”的义务,即自掏腰包筹集军费与军粮 。吕蒙初入官场,囊中羞涩,可为了让孙权高看一眼,他不得不以赊账的方式装备麾下士兵 。而这种情况,在东吴也并非个例 。
据《三国志·朱桓传》记载:“(桓)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 。”又据《三国志·陈武传》附《陈表传》记载:“(表)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 。太子(孙)登为起屋宅 。”
东吴名将朱桓“轻财贵义”,善待士卒,以致“家无余财”,身后事都没钱办;全靠孙权赐下的五千斛盐,其丧事才得以顺利进行 。无独有偶,陈表为了豢养士兵,也散尽家财;结果他去世后,妻、子竟无处安居;太子孙登见状,亲自命人给陈家遗孤盖了房子 。朱桓、陈表为了养兵,不惜“倾家荡产”,这固然与他们自身性格中的“善养士卒”有关;但更多还关乎到他们的政治待遇与未来前途 。
以吕蒙为例,他仅仅是为了讨好孙权吗?显然不仅于此 。实际上,一旦孙权发现“兵少而用薄者”的军队,就会将这些不符合要求的军队打乱重组 。这样一来,必然会有人失去领兵权,从而丧失征战、立功的机会 。吕蒙在邓当去世后统管其旧部,这才升任为别部司马,拥有了领兵权;所以在得知孙权即将阅兵后,吕蒙借钱、赊账也要把军队给武装起来,从而避免了被“裁撤”的命运 。
汉孝献帝|吕蒙自掏腰包给东吴养军队,图什么?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的吕蒙 。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由此可见,东吴草创之初,将领的政治待遇与养兵制度息息相关;一旦养兵不善,被主公裁减或夺走兵马,其地位就会大大降低;反之亦然,吕蒙、甘宁等人都曾在未升职的情况下被孙权“增兵”,以示破格重用之意 。
当然,东吴将领有养兵的义务与责任,也是出于领兵制的要求 。从严格意义上说,养兵制正是对东吴领兵制的一个补充 。那么,领兵制又是什么呢?
世袭领兵:区分官兵与私兵
领兵制,又称世袭领兵制 。顾名思义,孙氏所授之兵,即将帅所领之兵,它能够像“家业”一样传给子弟 。一般认为,世袭领兵成为常制大约在建安末黄武初年间,即孙权称藩王、建立吴王国前后 。但在建安年间,世袭领兵的现象就非常普遍了 。
据《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凌操)中流矢死……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凌统)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 。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
凌操为孙策旧将,在他战死后,其子凌统虽年方十五,仍被拜为别部司马,统其父旧兵;后凌统病故,其二子年幼,无法领兵;孙权便将凌统之兵交给骆统暂领;待凌统长子凌烈长大后,袭父亲爵位,仍领其故兵;不久后,凌烈因罪被褫夺了爵号、官职,其弟凌封又继续领兵为将 。凌氏一门三代领兵,可见东吴的确存在“袭业为将”与“袭爵(侯)领兵”的现象 。就士兵而言,从凌操到凌封,中间长达几十年,其故兵不可能没有变化,因而凌氏所领之兵,也极有可能具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兵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