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旧日京城的“勤行”手艺:厨子李家的故事

北京的城郊与北京城息息相关,既是城市的延伸,又是城市的边缘,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墙之外》中,定宜庄采访了世代居住于北京城郊的人物,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将他们与城市的联系、北京城郊与北京城的关系一一加以呈现 。
电影|旧日京城的“勤行”手艺:厨子李家的故事
文章图片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系列》,定宜庄 著,北京出版社2017年2月版 。
时间:2003年9月23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某小区
访谈者:定宜庄
在场者:张树林
原访谈者按
张强属鸡,2003年时年仅六十,他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父亲的故事,即使是父亲的故事,也主要限于父亲的厨艺,间或涉及其人的品性,其他的,他父亲不说,他也不清楚 。对此,我很理解,因为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很多人不愿或不敢对子女讲述过去的经历,子女也没想到或没兴趣向父母打听往昔的生活,当然忆苦思甜的教育除外 。
即便如此,这篇访谈也仍然有趣而且不无意义 。如今,有关“吃文化”的出版物火遍全国,但主要都由“吃”过的人说来写来,对于旧日的菜点,能够亲自吃过并能吃出味道,再能形诸文字,已属相当不易,但极少有“做”的人会站出来,讲讲他们这个行业,即“勤行”的手艺和规矩,还有他们的追求和艰辛 。这篇口述,其实也仅仅是点到而已 。
所谓“勤行”,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为多人提到,都指的是厨师这个行业,但在清代佚名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却有不同的解释,说勤行即跑堂:“其人又名勤行,跑堂之说也 。每逢居、楼、园、馆、酒市等有人进内饮酒吃饭,此人烫酒菜,百般殷勤,所为多来照顾,名曰过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11页)不知是此行业名称日后有所改变,还是二说中一说有误 。但在我们这里,勤行系指厨师,是明白无误的 。不过,即使系指厨师,在旧日京城的厨师中,也有等级之别 。
齐如山在《北平的饭庄子》一文中说:最高者为厨行,只有一个人,住宅门口,有一小木牌,上写厨行某人 。他自己所预备者,只有刀勺,其余都是租赁 。好在北平常有出租瓷器家具者,杯盘碟碗匙箸等,以及厨房锅盆案板等,一应俱全 。这种厨行平常无事,如有宴会,可以去找他一桌两桌也可,多至千八百桌,也可以承应 。说好之后,他现约人,从前凡婚丧庆寿团拜等聚会,多找他们,因为他们价钱较为便宜 。民国以后,官场人多是新进,不知有这么一行,没有人去找,于是就衰微了,然旧家庭做年菜者,还是找他们 。
电影|旧日京城的“勤行”手艺:厨子李家的故事
文章图片

齐如山:《北平的饭庄子》,为金受申著、杨良志编:《口福老北京》的代序一,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 。
与张强这里提到的他父亲的做法,颇多相似 。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的“过眼云烟说往事”一篇中,察奎垣先生曾说过:“《那桐日记》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晚上吃张志’,这没人能懂 。其实张志是个厨子 。今儿晚上把张志请来做饭,这就叫吃张志 。请厨子来家给他们做 。厨子是各家都去做 。”
定宜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1—252页 。也可以与齐如山所言相印证,同时还可以拿来当作印证的,是《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从前宴会,皆由大饭庄承办 。至光绪间,庖人之精烹调者,各立门户,自出应堂会,各种菜品多新颖出色,有黄厨、贾厨、谦益堂刘厨及张志四家最盛 。张氏专应各伶人私寓酒席;刘氏专应京官公;黄、贾二氏内外城宅第多用之 。后皆自开设饭庄,则生意反不振矣 。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
此张志是否就是察奎垣先生提到的那个张志,虽然不得而知,但对于这种厨师中最高等的人,其手艺和行业特点乃至兴衰之迹的描述,都足以作为这篇口述的具体参照 。
在今天中国的大中小城市,豪华饭馆比屋连甍,但所做饭菜,讲究的已不再是味道,吃饭的人,很多也并不是冲它的味道而去 。请人吃饭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讲究的是根据被请人的不同级别、求人所办之事的重要程度,而花费不同数量的金钱 。只要把钱花到,就算目的达到,至于饭菜味道如何,一是不管,二是不懂 。公款吃喝就更甚,因为反正也不花自己的钱 。结果是每年吃喝多少个亿,却促进不了饮食业的发展,长此以往,早晚会毁掉老祖宗世代相传的精致奢美的饮食业——这是题外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