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分等于几克

中药一分等于几克 , 有小伙伴知道吗?不知道的话 , 现在跟着小城生活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 。

中药一分等于几克1

按正常计量方法的话 , 一斤=10两=500克;一两=10钱=50克;一钱=10分=5克 。所以一

分等于0.5克 。

不过中药上就不能使用以上换算方式了 , 

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

时的方便 , 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一斤=

十六两=一百六十钱=五百克1钱=五百克÷一百六十=3.125克 。

“钱”换算为“克” , 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 ,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 , 实际上 , 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 , 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 , 变化较小 , 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

【中药一分等于几克】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 , 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

还应特别指出 , 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 , 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 , 仍袭旧制不变 。

这样 , 从明代到1979年 , 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 , 1钱约等于3.72克 。从1979年1月1日起 , 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 , 用“克、毫克、升、毫升” , 不用“两、钱、分”等 。但是现在的一些中药方(尤其是传统中药方)以及一些食谱的计量单位还习惯沿用‘两、钱、分’ 。

中医使用的钱是十六两制,一钱为3.125克中药的计量单位 , 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 , 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 , 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

明清以来 , 普遍采用16进制 , 即:1斤=16两=160钱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 , 即1kg=1000g 。

中药一分等于几克2

据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和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可知: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约等于15克;1铢=0.65克 汉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2000毫升; 汉1尺=230毫米;1寸=23毫米 在唐代以前 , 中药计量基本保留了汉制 , 没有随官制的变化而变化 。(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 , 即6铢为1分 , 4分为1两)这在《唐六典》、《唐会要》中都有说明 , 如唐秤有“大小两制” , “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 , 悉用大者” , 即一般用大秤 , 较汉秤将近大三倍 。小秤则与汉秤同 , 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等方面的应用 。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 1大尺(唐尺)=1.2小尺(汉尺);1大斗(唐斗)=3小斗(汉斗) 。《晋书·律历志》指出药秤不能随便改变得意义:“医方 , 人命之急 , 而秤两不与古同 , 为害特重 。”这就是唐代以前一直保留汉制的原因 。至宋代 , 折1两为10钱 , 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 , 皆为10进制 。仍积16两为1斤 。宋代以后的方书 , 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 , 并与官秤相一致 。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 , 权量基本变化不大 , 每斤近似600克 , 一直沿用到建国前 , 俗称“旧秤” 。1949年以后 , 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的度量衡制 , 并便于和公制换算 , 于是把1斤定为500克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 , 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 , 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 , 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 , 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 , 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 , 据《医心方》、《小品方》云 , 当以“厚3分 , 广1寸半为准” , 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 , 宽3.5厘米 , 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 。以数量计量的药物 , 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 , 需称重者 , 可按原数再称重 。如有人秤得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5克、大附子=30克 , 野生乌头1枚=5克 。

中药一分等于几克3

0.372克 。

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 , 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 , 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 , 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 , 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 , 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 , 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 。鉴此 , 愚斗胆献拙 , 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 , 姑名《中药重量单位换算解惑》 , 供网友参考 。愚学识有限、错漏难免 , 恳请先生、网友指正勘误 , 愚深表感谢!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 ,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 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 , 隔位六二五;二求 , 退位一二五;三求 , 一八七五记;四求 , 改曰二十五;五求 , 三一二五是;六求 , 两价三七五;七求 , 四三七五置;八求 , 转身变做五 。”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 , 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 , 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 , 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 , 二留一二五 , 三留一八七五 , 四留二五 , 五留三一二五 , 六留三七五 , 七留四三七五 , 八留单五 , 九留五六二五 , 十留六二五 , 十一留六八七五 , 十二留七五 , 十三留八一二五 , 十四留八七五 , 十五留九三七五 。”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 , 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 , 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 , 不欺不瞒;否则 , 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 度量衡变动很多 , 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 , 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 , 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 , 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

另外 , 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 , 自记重一百斤 , 实重64公斤 。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 , 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 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 , 在全国推广使用 , 保留市制 ,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 , 因为折算麻烦 , 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

从1979年1月1曰起 , 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 , 用 “克、毫克、升、毫升”  , 不用 “两、钱、分” 等 。

“钱”换算为“克”  ,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 ,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

综述: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 , 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 , 变化较小 , 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 , 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 , 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 , 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 , 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 , 从明代到1979年 , 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 , 1钱(1钱=10分)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