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1363年秋 , 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在鄱阳湖面展开 。
其时 , 刚解除洪都之围的朱元璋 , 趁陈友谅进攻洪都受挫之际 , 分兵据守鄱阳湖口 , 断其后路 , 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亲率水师东出迎战 。此役 , 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火器 。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炮舰对攻 。
火器乃冷兵器时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 中国古代火器史上 , 又以明代的火器最为著名 。拥有专业的火器部队是明军显著的特色之一 , 亦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创举 。那么 , 在明朝建立前 , 这场决定鹿死谁手的鄱阳湖之战 , “火”与“炮”又发挥了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文章图片

今辽宁兴城古城南门楼上的红夷大炮模型 。天启六年(1626)宁远一战中 , 袁崇焕布置在这座城楼的11门红夷大炮成为其攻击后金军的“秘密武器” 。努尔哈赤不了解这种新式武器 , 命部队蜂拥而前 , 遭到火炮重创 , 城外后金军队尸积如山
燃烧鄱阳湖的“碗口铳”
鄱阳湖之战有很多一手资料流传下来 。曾追随朱元璋南下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的刘辰 , 在《国初事迹》一书中写道 , 是年七月 , “陈友谅亲率大船进鄱阳湖来侵 , 徐达弃围援之 。上(朱元璋)亲领舟师往征 , 衣甲、铠仗、旗帜、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及以芦席作圈 , 围五尺 , 长七尺 , 糊以纸布 , 丝麻缠之 , 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 , 可见朱元璋军中火器之多 。但对手陈友谅的装备同样不逊色 , 并且拥有比朱元璋更为强大的舰船部队 。
八月 , 大战爆发 。朱元璋的战船为“白船” , 陈友谅军为“红船” 。白船体积较小 , 而陈友谅的红船 , 据《明史》载“楼橹高十余丈 , 绵亘数十里 , 旌旗戈盾 , 望之如山” , 堪称巨舰 , 做工也更结实 , 但却有个阿喀琉斯之踵——船体巨大 , 不便转动 。朱元璋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 遂命自己的战船载着弓箭手“往来湖中仰而射红船”“一日攻数次 , 白船轮次而战 , 红船疲倦” 。劣势变成优势 , 一番车轮战 , 便将对手巨舰的精力消耗大半 。接下来 , 就该火器上场了 。船上将士“比至红船三百步间 , 箭铳、将军筒、标叉俱发如雨” , 密集的打击 , 使得“红船将士无所躲避 , 仅以板牌遮身 , 或伏匿 , 或趋走 , 无出视者” 。
朱元璋凭借火器一路乘风破浪 , 势如破竹 , 而陈友谅的战舰亦调动火炮进行反击 。鄱阳湖面浓烟滚滚 , 战况极其惨烈 。尽管朱元璋每艘战船都装备了大量精良的碗口铳 , 但面对对手绵延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的巨舰联结布阵 , 依然难以取胜 。关键时刻 , 救了朱元璋一命的仍是一个“火”字 。
他采纳部将郭兴的建议 , 挑选勇士驾驶7艘火药柴薪渔船 , 迫近敌舰 , 顺风放火 。火借风势迅速蔓延 , 一时烈焰飞腾 , 湖水尽赤 , 陈友谅军数百艘巨舰转瞬间便被大火吞噬 。这一幕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极为相似 , 可惜汉军却没有“华容道”可走: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混战中 , 一根飞箭射穿了大汉皇帝的头颅 , 陈友谅殒命疆场 , 盛极一时的大汉政权也在不久后灰飞烟灭 。
此役之捷 , 朱元璋战船上配备的一种叫“碗口铳”的火器 , 发挥了极大的功效 , 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枪炮之别 , 但显然 , 在战船上装备碗口铳的配置 , 已颇有些后世炮舰的雏形 。学者王兆春的《中国火器史》一书甚至提出一种说法 , 认为鄱阳湖之战中的碗口铳战船为“世界上最早的炮舰”“朱元璋也因此而成为世界海(水)军史上 , 创造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水战战术的统帅” 。
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