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发生于三国末期、由司马昭主导的曹魏灭蜀汉之役,在成功后却引发了钟会、邓艾两大功臣的自相残杀,最后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这一故事在后世经《三国演义》的妙笔演绎,在今日可谓家喻户晓 。
无独有偶,由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所主导的西晋灭吴之役,在成功后再度引发了两大功臣王浑、王濬的反目成仇,差一点重演了“二士争功”的一幕 。雷同的剧情、相似的过程,不禁令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司马氏所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在大功告成后却总要发生功臣之间的龃龉?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司马炎(236年-290年),即晋武帝 (好像有版权)
钟会VS邓艾:两个阶级之间的争斗
钟会与邓艾的“二士争功”,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之间的利益之争,但实际上,这却是魏晋时期两个不同阶级间的权力之争 。
我们知道,汉末到晋初,是世家大族政治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时期 。尤其在三国时代,世家大族对于各方势力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刘表没有荆州大族蔡氏、蒯式的支持,袁绍没有河北大族田氏、崔氏的力挺,也就不可能成为一方豪强 。同理,颍川荀氏、谯沛夏侯氏之于曹操,江淮顾氏、陆氏之于孙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个人职业生涯”一说,一般而言作为政治人物,多是得益于家族的关系而出仕,为家族的前途去奋斗 。而这些人与自己老板的关系,更像是借助家族的力量带资入伙,而不是个人去人才市场应聘就业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钟会(225年—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
而司马氏集团也不例外,在魏末晋初支持、追随、辅佐司马氏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出自与司马氏通世交好的曹魏政权中的名门大族,钟会就来自这样一个大族——颍川钟氏 。其父钟繇与司马懿同为魏臣,关系密切,钟会之兄钟毓与司马师情谊甚笃 。更重要的是,钟毓因反对曹爽,被视为高平陵之变的重要支持者而极受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器重 。得益于家族的关系,钟会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30岁时已作为司马师的重要谋士掌典军机,而后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被称为“时之子房”,“当世与夺,无不综典”(《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而与魏晋大多数重臣出身名门不同,邓艾出身非常低微 。他本是襄城典农属下屯田的部民,因其才能被司马懿发现而辟为掾属 。虽然在对抗蜀汉、经营关中的军事领域中屡建功勋,但鉴于其出身,司马师兄弟始终对其不甚重视,也从不将其视作肱股 。史籍记载,邓艾口吃,自称时总是“艾艾艾”说半天停不下来,为此司马昭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嘲讽他:“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二》)这其中就很能反映出司马氏对邓艾的态度 。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在日后的灭蜀之役中,出任主帅的是钟会,而不是对蜀军事经验丰富且在魏官兵中深孚众望的邓艾,就能理解为何司马昭要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出任邓艾的司马,同时又以卫瓘持节监视邓艾所部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邓艾(本名邓范,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二士争功”:司马昭拉偏架
据史籍记载,本来魏军议定的伐蜀计划,是钟会率主力出骆谷、斜谷取汉中,邓艾以偏师攻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以另一偏师占武街断姜维归路 。不想,姜维行动迅速,突破诸葛绪的阻挠,率军进驻剑阁,倚仗地利与钟会对峙 。在这种情况下,邓艾本应率军与钟会合兵一处共取汉中,但他却不经请示,走阴平小路穿越七百里山地,一举攻占绵竹、杀败诸葛瞻,成功迫降刘禅,立下了灭蜀的第一功 。
然而,在这之后,他又再次独断专行,以邓禹故事承制拜后主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 。邓艾的所作所为,虽为灭蜀贡献甚巨,但却招致了钟会的不满和司马昭的猜忌 。司马昭专门让卫瓘告诫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却不以为意,由此更加深了司马昭对他的猜忌 。
曹魏灭蜀汉之役|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文章图片

上图_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
利用这一契机,钟会、卫瓘、师纂共同上奏,说邓艾“所作悖逆”,于是邓艾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并押回洛阳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邓艾虽然独断,但这是属于战争期间的相机行事,此外并无特别过分之处,无论如何不至于以“悖逆”而下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