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盛世|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二日,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明军大营 。

刚经历了第五次北征的朱棣,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
纵观此生,他五征漠北,郑和六下西洋,无一不是影响大明国运乃至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
但此时的他,心里却仍残存着遗憾 。他拼尽全力留下最后五个字:“夏原吉爱吾!”
三天后,朱棣的死讯传回紫禁城,坐镇京师的,正是“胖瘸太子”朱高炽 。
再也不用活在父皇的阴影下了,朱高炽感到了一丝轻松 。
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永乐盛世
但长期监国的经验告诉他,此时还不是该放松的时候,他的兄弟们也在盯着后永乐时代大明至尊的宝座 。
而现在,能救他的,大概也就只有父皇口中的夏原吉了 。

永乐盛世|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永乐盛世
文章图片

▲夏原吉画像
01 建文朝的“后勤部长”
其实在22年前,他是建文皇帝的“后勤部长”——大明户部右侍郎 。
此时,他职责是为大明“正规军”筹措钱粮,提供保障,维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
若不是建文帝坚持“削藩”,起用“草包将军”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致使大明军队惨败 。也许他会在建文朝发光发热,开启大明“建文盛世” 。
但历史没有假设,自从第一次与朱棣“零距离”接触,他的命运就悄然改变了 。
那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大明皇宫燃起熊熊烈火,皇帝早已不知所踪 。南京城最后一道城门——金川门被打开,“胜利者”的朱棣率领手下大军“回家”了 。
作为曾经的造反派,朱棣进城后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处理掉那些当初支持建文皇帝“削藩”的大臣,诸如,黄子澄、齐泰之流,通通身死族灭 。
而作为建文帝的“后勤部长”,南京城破之时,夏原吉却在户部埋头苦算战争损失和抵御燕军的城防用度,丝毫没有被外界的杀伐之声所扰乱 。
直到被搜捕的士兵发现,将其捆绑带到朱棣面前 。
当敌军主帅朱棣站在自己面前时,或许夏原吉也曾想过自己即将大祸临头 。
但这位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南京城的新皇帝,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夏原吉的表情 。
此时,早已被屠戮的血腥之气模糊了双眼的他,表现得异常愤怒 。
正欲对夏原吉下狠手时,这位“建文旧臣”却为工作提出了求情 。
他说,自己本来就该死,但是手头上的账目没有厘清,能否再借他三日?
朱棣一愣,怎么,这个时候还有大臣愿意舍生忘死地工作?
这夏原吉该不是脑子“瓦特”了吧 。
可是当他听到身边同为“建文旧臣”、“变节者”的兵部尚书茹瑺说他在“靖难”之役中替建文帝出力甚多,朱棣瞬间明白,这就是个为了国家不要命的大臣 。
当即下令释放夏原吉,并邀他担任新朝的官员,继续留在户部效力 。
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个中缘由,但据相关研究学者表示,朱棣和夏原吉之间应该有过一次对话 。

就是这次谈话改变了夏原吉对朱棣的看法 。专家称,儒家尊崇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同则可相与谋 。”道,是他们最终达成合作的基础 。
也就是说在这次的谈话中,夏原吉与朱棣产生了对彼此的信任 。

永乐盛世|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永乐盛世
文章图片

▲建文皇帝剧照
02 永乐朝的“治水专家”
永乐元年,浙西再次发大水 。
这里历来都是大明赋税的重要来源,以往朝廷屡次派人去抗洪救灾,效果都不好 。
而如今新朝刚刚建立,天下目光皆聚焦于这次灾难,朝廷准备怎么处理?身为皇帝的朱棣如何不清楚?
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棣想到了“建文旧臣”夏原吉,不知他是否值得自己的信任?
接到命令的夏原吉即刻出发,治水期间,他常常日夜思考如何更好地消除水患
因此,在疏浚工程现场,经常能看到一个身穿布衣的官员徒步往返住所,即使天气炎热也一如既往 。
当时的人多有不解,他却说:“如今因为洪水的影响,百姓们都很辛苦,我作为负责疏浚洪灾的官员,又怎能贪图安逸呢?”
通过实地考察,他向皇上提出了遵循古时候夏禹治水的方法,导三江入海,疏通吴淞江下游、连接太湖水系,然后建立水闸,按照汛情变化决定开合闸门 。
不出意外,皇上同意了 。
随后,他又带着军民分别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等地,一举根治了为害大明多年的江南水患 。
使这块帝国赋税重地重新焕发生机,为即将到来的“永乐盛世”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