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摘 要: “大一统”思想是由“大一统”政治而产生的 , “大一统”政治主要体现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 , 因此 , 我们考察“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 必须从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着手 。从秦汉到明清 , “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郡县制”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历代王朝都把统一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 。即使在分裂时期 , 在思想意识上仍旧是统一的 , 割据势力往往把自身说成是正统 , 把统一作为奋斗目标 。从秦汉上溯到春秋战国 , 作为社会的转型期 , 其“大一统”思想 , 既有人们对于统一的理想 , 更因为有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这一历史渊源 。从三代再往前追溯 , 五帝时代在中原地区建有实力强大的“族邦联盟” 。这样 , 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 , 伴随着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 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中央集权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这就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由来和演进 。
关键词: 大一统; 郡县制; 复合制王朝国家; 族邦联盟
“大一统”思想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 , 但是对于它的由来和演进 , 学者们并没有太多的深究 。殊不知 , “大一统”思想与“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及其认同 , 密不可分 。因此对于“大一统”思想演变的探究 , 牵扯到对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演变历程的研究 。在这里 , 我们欲通过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轨迹来认识“大一统”思想的演进历程 。
一 “郡县制”国家结构与“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来源于“大一统”的国家社会 。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 , 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公元前221年 ,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 结束了长期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 ,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史记·秦本纪》说:“秦王政立二十六年 , 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 , 号为始皇帝 。” [1]220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 , 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 。这是一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 , 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 , 郡县制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 推行“车同轨” , 统一交通;“书同文” ,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这些统一措施与郡县制一起 ,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国家维护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汉承秦制 , 秦汉之后 , 尽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层级上 , 各个朝代互有差异 , 有的实行郡县(州县)两级制 , 有的实行省府县三级或四级制 , 但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们依旧统称为“郡县制” 。“郡县制”这样的体制机制及由此而呈现出的国家形态结构 , 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与一元化的“中央—郡县”制体制相适应的是“大一统”思想 , 也就是说 , 从秦汉到明清 , “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 。尽管从秦汉开始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历史循环 , 例如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 , 再到隋唐的统一;从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 , 再到元明清的统一 , 但是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统一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的总趋势 , 究其原因 , 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第一 , 就国家管理治理而言 , 一元化的“中央—郡县”制 , 既是行之有效的 , 也是很难逆转的 。第二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历代王朝都把统一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 。即使在分裂时期 , 在思想意识上仍旧是统一的 , 割据势力往往把自身说成是正统 , 把统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三 , 有一个以统一的文字为基础的包括“大一统”思想在内的具有“大中华文化”思想意识的文化传统 , 在根本上是维护统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