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风水探秘 风水宝地难挡王朝消亡

帝王陵寑一向都是选择风水宝地,也就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之地,即古代“风水说” 。帝王陵寑选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因为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 。但为何如此选址的帝王陵寝为何挡不住帝国的消亡、朝代的更替呢?
说起帝王陵寑的风水,明、清两朝帝王在陵寑的择址上,表现最为明显 。就说清东陵,据说是顺治皇帝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这里确是一块风水绝佳之地 。其依据是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 。
应该说,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水水格局 。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根据当年留下的建陵资料,依传统的“分金立向”风水理论,确定陵寝建筑的中轴线 。东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构成整个陵寝的建筑轴线,整个陵区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线相连的山向所控扼,这条轴线在陵区内诸多陵寝的有机配置下,得到不断充实和强化,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胜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衬和烘托,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 。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届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 。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避免冬季寒风 。
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 。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 。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 。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若是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就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 。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 。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寑地址时,也追求陵寑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 。
【帝王陵墓风水探秘 风水宝地难挡王朝消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历代帝王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 。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 。有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备起来的,此说不无道理 。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处,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这些陵寑所在都是“风水宝地”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寑的“风水”问题,不少专家都作过研究,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很多 。在明孝陵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时,一篇题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解》的报告中,就诠释了孝陵的“风水” 。
现在面积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几乎就是当年明孝陵的整个范围 。在这处庞大的帝陵区域内,设计者将整座钟山以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中国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 。钟山古称“龙山”,早在江东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更不会放过这块宝地,自然会择金陵“龙脉”为葬地 。后来,孙中山、蒋介石都选择此地为自己的归宿,也是因为钟山是风山宝地之故
朱元璋选择在钟山之阳建造陵,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这完全符合“风水”要义—— 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将这块地盘视作风水宝地的是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过去不解其意,现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方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直对孝陵陵宫的“梅花山”,过去都以为乃朱元璋为让吴大帝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寝看大门而留下的,其实,这一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 。

推荐阅读